维风解梦网

维风解梦网

梦到自己是狄仁杰,梦到自己是狄仁杰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梦到自己是狄仁杰这个问题,梦到自己是狄仁杰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武则天年老时做了一个怪梦,狄仁杰如何解梦
  2. 梦到狄仁杰给我送水果什么意思
  3. 历史上,狄仁杰最后的下场如何
  4. 为什么称狄仁杰为国老

一代女皇武则天,她在自己晚年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梦。
不过武则天这个梦,梦见的是什么?这在民间是有着两种说法的。
请容我慢慢说来。
第一个说法是说武则天她梦见了自己在下棋,但是她在梦中怎么样都不能赢。
因此武则天她在睡醒之后就去问狄仁杰,这是为什么,狄仁杰就是说武则天之所以下棋赢不了,是因为武则天她身边没有子嗣才导致的这种事情。

而另一种说法就是说武则天在当时是梦到了一个大鹦鹉的,但是这个大鹦鹉却是被人折断了两个翅膀。
武则天在找狄仁杰解梦的时候,狄仁杰就说这个鹦鹉指的就是陛下你,而鹦鹉的两个翅膀就是指您的两个儿子。
就要你重新启用你两个儿子,你的两个翅膀才能振作起来。

其实啊,当时狄仁杰他的这番话其实就是在绕着让武则天重新启用自己的两个儿子,并且让他们成为太子。
这也就是说,狄仁杰在劝武则天,让她重新把皇位传给李家。
而武则天呢,她在听了狄仁杰的话之后也是陷入了沉思。
毕竟她是好不容易才把皇位拿到了自己的手上的,但是此时却是要把皇位重新传回到李家人手上,这对武则天来说显然是有些不开心的。
不过最后武则天她还是听从了狄仁杰的建议,将李显接回了洛阳。

所以我们说狄仁杰他也是李家复辟的不二功勋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毕竟如果没有狄仁杰,李家是很难再把皇位这么容易的从武则天的手中拿回来的。
不过可惜的是,李显上位之后却是并没有好好的对待狄仁杰。

梦到狄仁杰给你送水果可能代表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烦恼或难题,需要有智慧的人来帮助你解决问题。
狄仁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囊,他的聪明才智和睿智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难题,因此他在你的梦中出现,可能是代表你需要寻求智慧和帮助。

此外,水果在梦境中一般象征着健康和美好的生活。
梦见狄仁杰给你送水果,也可能代表你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关注自己的健康,或者是需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

如果你经常梦到狄仁杰送你水果,建议你在现实生活中多思考自己的问题,寻求智慧和帮助。
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状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了更好地应对梦境中的信息,你可以尝试记录下自己每晚的梦境,分析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建议你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相信你一定能够化解困难,迎来美好的未来。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狄仁杰能忽悠住武则天这只母老虎,在酷吏横行的时代建立煌煌功业,最终还得了善终,这本身就证明了他的杰出能力。
但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狄仁杰,却并不如影视作品中那样完美,其自身也存在令人诟病之处。

狄仁杰在唐高宗李治年间便已出仕,有长期地方管理的经验,以精明能干而崭露头角。
他在任大理寺丞时,更是在一年内审结了以前积累下的大量案件,涉案人员达一万七千多人,并且没有一人申述喊冤,这样的审理速度和结案率,的确是十分惊人。
后来所谓的“神探”之名,即来源于此。

审案需要尊重律法,明确是非曲直,但做官就不一样了。
狄仁杰为官做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懂得变通,他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只有保存自己才能达到既定目的,这同那些动辄喊着忠君爱国,随时准备慷慨捐躯的大臣完全不同。

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人谋反,把狄仁杰逮捕进了监狱。
根据当时的法律,如果自己承认谋反可以不判处死刑,狄仁杰为了免受酷刑保住性命,进了监狱二话没说就承认自己谋反。
来俊臣看到狄仁杰如此窝囊,根本不堪一击,就放松了警惕。
狄仁杰暗中写了一封信给儿子,让他去找皇帝申冤。

武则天看了狄仁杰的书信,找来俊臣询问,虽然被来俊臣搪塞过去,但武则天还是决定亲自审理狄仁杰一案。
武则天问狄仁杰为什么承认谋反,狄仁杰说:我如果不承认,找就死在酷刑之下了。

后来狄仁杰虽然被贬官,但总算保住了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最后又被重新启用当了宰相,有得是时间和来俊臣这些酷吏进行斗争。

还有一次,狄仁杰进宫奏事的时候,正赶上武则天和男宠张昌宗玩双陆游戏,武则天邀请狄仁杰一起玩。
如果是耿直之人,自然是毫不犹豫地拒绝,并且还得劝谏武则天一番,但狄仁杰的做法却恰恰相反,他跟张宗昌说:“三局两胜,赌注是对方的衣服!
”当时张宗昌身上穿的是地方进贡的“集翠裘”,而狄仁杰穿的是紫袍朝服,武则天笑着说:“集翠裘”很贵重,紫袍不对等。
狄仁杰却道:“我这是大臣朝见天子的衣服,珍贵无比!
他那件衣服是因为受宠才得到的,没我的衣服贵重!

张昌宗心里十分羞愧,气势上就已经输了,后来玩双陆自然也输了,只要将集翠裘给了狄仁杰。
狄仁杰回身就将集翠裘给了一个家奴,于玩笑之中大大地羞辱了张昌宗,同时也让武则天有所醒悟。

在保全李唐皇室成员这件事上,狄仁杰同样采取了变通的做法。

武则天曾有过立武三思为太子的想法,而狄仁杰则是主张复立李氏子孙的。
后来武则天做了一个梦,让狄仁杰为他解梦,狄仁杰趁机进行了劝谏。

关于这个梦有两个说法,一是武则天梦到自己下双陆棋,但却始终不能取胜,狄仁杰告诉武则天说,之所以不能取胜是因为没子了,这是上天在警告皇帝,太子乃是天下根本,如果动了天下就危险了。

另外一个说法是,武则天梦到一只大鹦鹉,翅膀全都断了,狄仁杰告诉武则天说,鹦鹉代表着皇帝的姓氏,而翅膀则代表着陛下的两个儿子庐陵王李显、相王李旦,只要重新重用这两个儿子,陛下必能振翅高飞。

如果说解梦只是给了武则天心理暗示,那么狄仁杰推荐的张柬之,却真正地完成了李唐复国大业。

武则天曾让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当时的荆州长史张柬之,他认为张柬之年纪虽老,但却有宰相之才。
但武则天仅仅把张柬之升官,却并没有任命为宰相。
后来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我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使用呢!
”武则天疑惑道:“我已经提拔他了!
”狄仁杰说:“我推荐的宰相的人选,你现在对张柬之的任用,完全发挥不出他的才能啊!

后来武则天根据狄仁杰的意见,任用张柬之为宰相。
而正是这个张柬之,趁着武则天病重发动政变,恢复了李唐王朝。
如果说狄仁杰推荐张柬之是无心之举,或许没多少人相信,毕竟以狄仁杰的智慧和眼光,不会不清楚张柬之的政治立场。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狄仁杰对张柬之的推荐,完全是有意给武则天送去了掘墓人。

狄仁杰无疑是位能臣,武则天对其十分倚重,他也完全胜任自己的工作,展示出了精明能干的一面,但人无完人,狄仁杰被人诟病之处,在于心胸似乎不太宽阔,没少干打击排挤同僚的事。

狄仁杰能做宰相,是因为另外一个宰相娄师德的推荐,但狄仁杰完全不知情,当了宰相之后不停排挤娄师德,还在武则天面前打小报告,说娄师德的坏话,最后终于导致娄师德被外放为官。
武则天也想通过这件事教训一下狄仁杰,于是就把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给他看,狄仁杰看完之后心中十分惭愧,对人说:“在德性方面,我比娄师德差远了!

不过瑕不掩瑜,狄仁杰以其出色的能力,成为武则天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一能臣,以致于武则天对他都非常敬重狄仁杰,尊为国老。
在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十分悲痛地说:“朝堂空矣!

能在武则天手底下如此受重用,并且得了善终,狄仁杰不愧为“一代人杰”!

大概原因是

狄仁杰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
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
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
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而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因此称其国老。

楼主不嫌麻烦的话,下面的材料可以帮你理解。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
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
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这是辛弃疾词《千年调》的上阙。
大约是南宋淳熙十二年吧,弃疾好友,江西转运使郑汝谐的宅第落成,其中一阁取名为“卮言”。
卮言,指的是没有自见、人云亦云的话。
这位郑大人其实是个力主抗金的热血男儿,弃疾曾称他“老子胸中兵百万”,如今却为小阁取了这么个名,弃疾由此联想到自己一心报国却被劾罢在野,徒老年华,不禁感慨仕途人情,提笔做了这首字字带刺的小词。

这词是讥讽那种俯仰随流、八面玲珑的世俗小人的。
上阙连用四喻:卮酒,古代的一种酒器,酒满向人倾斜,酒空便仰起平坐;滑稽与鸱夷,一为斟酒器、一为酒囊,两者配合,美酒源源不绝;而甘国老指的是一种最著名的中药——

甘草。

甘草,入药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解毒,但这些作用还不是甘草最重要的。
它出现在药方中的频率很高——“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陶宏景)”——早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二百五十多个方子,含甘草的便占了一百五十多,直到现代还是鲜有药方不用甘草,以至有句行话叫“十方九草”。
这就是甘草独一无二的功效:调和诸药。
用李时珍的话说是:“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已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他称甘草为“良相”,沿袭了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古人早云:“(甘草)调和众药有效,遂有国老之名”。
陶宏景还特地解释了此名:“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调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辛弃疾是懂些药理的,他的药名词是一绝。
此处他信手拈来甘草,用它随处入方,不拘主药寒热温凉皆能配合协调的特点,以笔为刃,向朝中那些整日“然然可可”、“痴痴笑笑”、“你好他好大家好”,不分善恶是非,万事调和的素餐大员狠狠地扎了一刀。

当然,甘草的寒热随人是为了使各种不同特性的药物能得到和谐统一,综合众药为一个整体,从而在治疗中发挥出更好的功效;便是它的甜味,也多少能缓和汤剂的苦涩,便于病人入口。
药界的国老,甘草做得名副其实,劳苦功高。

人间朝堂上肃然端坐的国老呢?

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国老,《礼记》中便有“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的记载,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人被称为国老,但翻遍二十四史,其中最有名望、份量最重的国老,或许当属大唐狄仁杰。

狄仁杰是大唐名臣,而他一生主要的事业都建立在武则天的时代。

女皇武则天不可一世,但对狄仁杰却十分敬重,总是称这位比他小六岁的宰相为“国老”而不叫出他的名字。
狄仁杰入见时,她也总是不让他跪拜行礼,还说:“每次看到国老下拜,朕身上也觉得一阵阵疼痛。
”狄仁杰去世,七十六岁高龄的武则天黯然泪下,伤心地说:“朝堂空矣!
”后来每当国家有大事决定不了的时候,她就会想起狄仁杰,总是感叹说:“老天为什么这么早就夺走了我的国老啊!

给女人当差不容易,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手下为臣,更是艰难,谁不畏惧则天皇帝的严刑峻法铁腕无情?——她可是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能下手诛杀的啊。
可狄仁杰,一个仅仅是明经出身的官员——唐科举重进士轻明经,明经出身为人轻视,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居然能赢得这位冷血皇帝如此真心敬重,究竟凭的是什么呢?

难道,狄仁杰擅长的,也是甘草那样的调和功夫吗?

相反,狄仁杰是出名的嫉恶如仇,惜墨如金的史书详细地记下了他的几次犯颜直谏。
高宗时有两位武将误砍了唐太宗昭陵上的一棵柏树,在皇家祖坟上动土,高宗自然大怒,下旨要处死这两个糊涂油迷了心的倒霉鬼。
大理丞狄仁杰上奏了,说那两人罪不当死,高宗更是火上浇油,怒道:“这两个混蛋使我做了不孝子,我一定要杀了他们!
”在场的大臣都给仁杰使眼色,意思是你何苦淌这混水呢,仁杰只作不懂,侃侃而谈:“根据国法,那两人不足死罪,现在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二将军,千载之后人们将如何评价您呢?”硬是用身后名声迫使高宗赦免了二将的死罪。
这不过是牛刀小试,毕竟拯救弱者相对算是容易的,狄仁杰的锋芒很快指向了权贵。
其时,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皇帝宠信擅作威福,一般大臣都很怕他,又是仁杰挺身而出,弹劾其人不法,要求交付法司审理。
高宗还想包庇王本立,仁杰毅然奏曰:“陛下何必怜惜一个罪人而亏负王法呢?如果陛下定要曲赦本立,那么就请将臣放逐于无人之境,以告诫后世忠臣。
”话说到这份上,高宗无可奈何,只好将本立依法定罪,“由是朝廷肃然”。

狄仁杰的耿直也使他付出过代价。
高宗死后武则天执政,称帝的苗头越来越明显,唐宗室诸王感到岌岌可危,于垂拱四年纷纷起兵反武,只是这些富贵王孙岂是武则天对手,很快便被平定了。
宰相张光辅自恃平越王叛乱有功,纵容部下在河南大肆勒索钱财,狄仁杰时任豫州刺史,断然抵制。
光辅大怒:“你一个小小州将敢看不起堂堂元帅吗?”狄仁杰回答:“乱河南的,一个越王罢了,如今一个越王死了却还有千万个越王活着。
”光辅勒令他解释,仁杰慨然说:“您率大军平一乱臣,却不知收敛兵锋,纵其暴横,而且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使无罪之人肝脑涂地,此岂不是又有一万个越王复生吗?我怕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啊。
”他越说越激动,竟然对当朝宰相说出了这样的话:“我若有尚方斩马剑斩了大人,就算就此送命,也是视死如归!
”光辅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恨其入骨。
回京后便奏仁杰无礼骄横,贬了他的官。

升迁也好、贬斥也罢,狄仁杰全然不以为意,他只是凭着胸中一腔正气行事,坦然而无畏。
人间强暴算得了什么?他连幽冥鬼神也不怕!
一次高宗出巡要经过一个妒女祠,有人奏称民间传说盛服经过此祠的必将招致风雷之灾,建议发动数万人另开一条御道。
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一个妒女岂能伤害?”这才免除了一场浩大的劳役。
高宗闻后不禁赞叹:“真是个大丈夫啊!
”后来仁杰巡抚江南,见此处滥造祠庙盛行巫风,立即下令捣毁淫祠1700多间,江南风气为之一变。
如果说妒女淫祠什么的小鬼卑神还好下手,那么他对当时被武则天奉为国教的佛教的抵制更属难得。
有次一个胡僧邀请武则天观看安葬佛骨舍利,武则天欣然答应,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
”使武则天中道而还。
后来武则天欲造大佛,预计费用数百万,又是狄仁杰上疏谏阻才罢免这劳民伤财的工程。

这种在人、鬼、神面前的浩然正气,已经足以垂训万世,仅此一节,狄仁杰便已不朽;然而,这种直臣青史上代不绝书,乃至于将各人的事迹混淆了都不会有大错,反正都是那种神情:面对刀锯油锅凛然直立、横眉竖目据理力争······不是说这样的人不可敬,只是审美疲劳是谁也难以避免的。
所以每当读史看到此类文字,感佩之余常不免要打上几个哈欠。

然而狄仁杰绝没如此简单,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仅凭着耿直正气是很难成为国老的,毕竟历史上如唐太宗那样善听逆耳之言的明君不多——即便是太宗,也好几次被多嘴的魏征恼得欲下杀手,谁喜欢身边老站着个又硬又酸的家伙,随时随地不留情面地纠正自己偶然的放纵与过失呢?何况喜怒无常的武则天?

狄仁杰有着极其出众的智慧。

早在大理丞位上,狄仁杰便显示出了杰出的才能,短短一年判决了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无一冤诉,从此他断狱如神的名声大振。
荷兰人高罗佩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部著名的侦探小说,风行全球,“Judge Dee(狄法官)”成了欧美家喻户晓的东方神探,足以与福尔摩斯、波洛平起平坐。

智者不仅能分辩真伪善恶,更能自救。
狄仁杰凭借他的智慧躲过了一次血光之灾。
武则天刚称帝时,根基不稳,便施行恐怖政策。
狄仁杰等七位大臣遭酷吏来俊臣诬构谋反,被下狱。
按理遭此不白之冤,任谁都得竭力分辩,但狄仁杰一问之下便认了罪:“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
反是实!
”狄相居然如此爽快,连来俊臣都有些意外,心满意足之余也就不再用刑,狄仁杰免受了皮肉之苦。
狄仁杰此非常之举,一来是他烂熟唐律,知道有条律令是“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为最坏结果预留地步;二来也是为了使来俊臣等放松警惕。
果然,定案后看守只等行刑,不复严备。
于是仁杰撕碎被子,在碎布上写了申述状,缝入绵衣,以天气已热为由请狱吏转送家人去其绵。
其子得冤状后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面询:“你为何要承认谋反?”狄仁杰从容回答:“那时若不认罪,老臣早已死于鞭下了啊。
”武则天又问:“那你写《谢死表》又是为何?”——此表是来俊臣为置仁杰死地令人替写的,仁杰回答:“臣无此表。
”武则天仔细一对笔迹便弄明白了真相,立即下令释放狄仁杰等人。

由此看出,狄仁杰绝不是像历史上大多数直臣忠臣那样只认死理一根筋,他明白变通的重要性,更有变通的能力。
耿直正气,加大智慧,他已经具备了做一个国老最重要的素质。

当然,做一位合格的国老,还得有其他一些必备的因素,比如仁爱众生、处政精干等等。
不必怀疑狄仁杰的处政能力,天生的智慧加上多年的历练——他由基层做起,历任判佐、法曹、县令、司马、刺史、郎中、内史、御史、巡抚、都督、元帅,直至宰相——无论在哪个职位上,都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更不用怀疑他的仁爱——有哪个残酷的大臣能如狄仁杰那般耿直正气呢?且不说对平民,就是那些被卷入战乱成为俘虏的罪民,他也要想方设法挽救,像那次越王之乱,他恳请武则天开恩,免那些被胁迫的人一死,一次就从刽子手刀下救下了两千多人;而那回驱逐进犯河北的突厥后,他更是替那些被裹胁投敌的百姓求情,希望武则天“曲赦河北,一不问罪”。

武则天一概准奏。

到了这时,她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狄仁杰了,史书上记下了这么一笔:“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资治通鉴》)。
谁能令多疑嗜杀的则天皇帝“屈意从之”?只有狄国老啊!

武则天再有魄力、再坚强、再绝情,也是一个女人,她对狄仁杰的重用,原因之一或许便是深深被其人格魅力吸引。
确实,一个正气、刚毅、睿智的男人,对任何人,更包括女人,都是有巨大吸引力的,但我这么说,不是想把这两位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山西老乡引入什么桃色漩涡中,尽管这是当代人最喜欢想象的;我只想转述一件《集异记》中记载的事,这事发生在狄仁杰、武则天,还有那个著名的面首、“美如莲花”的张昌宗之间,能明显看出三人的关系。
尽管《集异记》只是一部传奇,但毕竟是唐人所作,距武则天时代不远,还是常常有人当作史料引用的。

南海郡进献了一件集翠裘,珍丽异常。
正好张昌宗在左右侍奉,则天便赐了他,让他穿上陪自己玩双陆游戏。
这时狄仁杰入宫奏事,则天就命他与张昌宗赌双陆。
狄仁杰就局后,武则天曰:“你二人赌什么东西?”仁杰答:“就赌张昌宗身上这件裘衣。
”则天问:“你拿什么下注呢?”狄仁杰指了指自己身上的紫袍说:“我用这个。
”则天笑道:“你还不知道吧,此裘价钱超过千金呢!
你那件不能和它对等啊。
”仁杰起身道:“臣此袍,乃大臣朝见奏对之衣;昌宗所衣,不过是嬖幸宠遇之服。
两件相对,我还不太甘心呢。
”武则天只好由他下注,就此赌赛。
而张昌宗早已心赧神沮,自然连连败北。
狄仁杰就当着武则天的面剥了他的裘衣,辞谢而出。
走到光范门,交给一个家奴穿上,打马而去。

两人赌赛之时,武则天倚在龙床上,静静地观察着这两个男人。
原本她的目光一刻也难离俊美年轻的昌宗,但现在却一遍又一遍地凝视着狄仁杰那张饱经沧桑的老脸。
仁杰刚才那几句铿锵的话,在她心里激起了重重的涟漪,她一遍遍回味着,久久无语。
直到狄仁杰向她告辞,她才彷佛如梦初醒,目送仁杰出门后她还是痴痴地不发一言。

武则天也是一个大智慧的人,她完全明白狄仁杰对她,对她的武周、对她的王朝的意义。
她庆幸上天能给她这么一位狄仁杰。
但她无法形容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只知道,再棘手的事到他手里马上就会迎刃而解;她也无法了解狄仁杰究竟有多少本事,只觉得,每次送他风尘仆仆出京,便能将某处使她的焦头烂额的版图从疼痛的脑海中暂时抹去,安稳地睡几天好觉;她相信狄仁杰所到之处,野火会化成祥云,洪水会散作甘霖,荒漠会生出绿荫······

出将入相的狄仁杰,就像一块巨大的磐石,稳稳镇住了大唐,哦,不,现在应该说是武周天下。

直到宦者向她禀报狄仁杰把那件名贵的裘衣披到奴才身上,武则天才回过神来,扭头转向昌宗。
入目却是一张如蔫了的茄子似的红脸,青筋暴起满头大汗,一脸的尴尬沮丧,全然失去了平日的潇洒,甚至很有些猥琐。

这张昌宗,的确不过是个玩偶、一个奴才罢了——狄仁杰才是社稷重臣啊。

武则天想象着狄仁杰在风中扬鞭策马,紫衣飞扬,长髯飘飘,不禁有些怅惘,突然想起了去世多年的丈夫对此人的评价,脱口而出:“真大丈夫也!

话音未落,她又想到了什么,沉吟片刻,轻轻地用她自己的话重新说了一句:“国老······”

可做女主的国老在很多人看来并不光荣。

同是唐人所作的《摭异记》中记载了一件事。
狄仁杰有日拜访一位堂姨,见堂姨的独子对自己不是很尊敬,以为自己对他们照顾不周,便对堂姨说:“我现在做了宰相,表弟有需要我帮忙的事吗?我一定尽力。
”他姨回答:“宰相自然是尊贵的,但我只有这一个儿子,可不想他服侍女主去呢。
”——“公大惭而退。

《摭异记》也不是正史,所以“公大惭”与其说是描写狄仁杰的真实心态,不如说是反映了时人的一种观点。
狄仁杰是不需要、也不会为此而感觉羞愧的。

当然可以用古人伊尹、柳下惠来为他辩解。
伊尹多次奔走于桀、汤之间,而柳下惠不以事无道之君为羞辱,不因官职卑小而推辞——这两位都因兢兢业业做实事救济苍生而被孟子多次称赞。
事实上,武则天的地位史有公论,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荒唐毛病,但绝不是一个昏君。
贞观初年,全国户口三百万,到了武则天退位时,已经上升到六百一十五万户,执政期间增长了一倍,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连李白都把她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狄仁杰在她手下大展拳脚,应该不能算是耻辱。
何况这难得的政绩中有着多少狄国老的心血啊。

何况狄仁杰不仅想做伊尹和柳下惠,他有更远大的目标。

他要做一个苍生大医,为得了尴尬疾患的大唐,开方施药。

狄仁杰懂医。
《集异记》还记有他的另一轶事,说他“性娴医药,尤妙针术”,有次见一少年鼻下生了个拳头大的瘤子,坠得两眼翻白、气息奄奄,狄仁杰只下一针便让肿瘤脱落,病痛全消。

大唐的疾患是外邪入侵,占据要害。
自然,这外邪指的是武则天,对于李姓王朝,她完全是个异姓,何况是个女流,这在皇权正统、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绝对是个天大的荒谬与耻辱。
而这股邪气却是另一个国老——太宗皇帝的大舅子,凌烟阁功臣之首——长孙无忌为大唐勾引来的。
当初太宗原不想立懦弱的李治为嗣,是无忌硬劝才使他登基做了高宗。
当然,这也有着他一厢情愿的私心,以为没主见的外甥做了皇帝,老娘舅的地位自然更稳固。
不料横空出来一个武则天,高宗的懦弱却成了她的武器。
等他摆出国老架子想与这个狐媚妇人较量一番时,一切都已经晚了——若遇到一个坚毅的天子,如太宗欣赏的“英果类我”的吴王李恪,一个过气才人再怎么厉害也是没机会出头的。
事实证明,出头之后的武则天是不可抗拒的,她把所有的须眉男儿都踩在了脚下。
从皇后、到天后,她一步步重重地走来,直到最后的“圣神皇帝”,满朝文武硬是无可奈何,只好憋着一肚子火俯首称臣。

这股外邪实在太强悍了,用我们时代的比喻,简直像是绝望的癌症。

我曾经有幸见过一位中医界的泰斗,闲聊中,他提到了自己治疗癌症独到的心得。
他说,一般医家都说要“扶正祛邪”,而他却认为应该“扶正安邪”,一字之别,境界迥异。
他说,既然得了癌症,要硬去驱邪是不现实的,更是伤身危险的,更稳妥有效的办法是安抚病邪,把它的危害收缩到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不去刺激它,让它慢慢减弱毒性;同时精心调理身体,慢慢提高人体正气,如此治疗方有望一日水到渠成,把病患消泯于无形。

狄仁杰就是采用了这个方法来收拾长孙国老遗留下来的危险残局。

首先,他尽可能在自己能影响的范围内化解女皇的暴戾之气,引导她向正义的方向靠拢,如上文所说请求武则天赦免被裹胁的罪人、暗讽女皇应分清大臣与奴才、私情与公事就是这样的努力;其次,他在出色地履行国老的职责,整顿朝纲大济庶民的同时,仔细寻找人材,为王朝培养正气。

搜罗过程很有意思,曾有个年轻人劝狄仁杰留意储备人材,喻之为备药攻病,并自比为“药物之末”请他收用,仁杰笑答:“你正是我药笼中物,一日也不能缺少啊。
”看来,狄仁杰自己也把这个事业当成一项储备药物的行动。

没几年,朝堂要津便布满了狄仁杰举荐的人材,先后有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干员被武则天委以重任,朝中顿时出现许久未见的刚正之气。
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背过身去,他可能会狡黠地一笑,确实啊,我举贤是为了国,大唐国啊。

日后,这些狄仁杰举荐的人都成了大唐中兴名臣。

狄仁杰对自己这张药方的疗效很有信心,因为他以智者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则天皇帝注定不能躲避的宿命,那就是作为一个女人的局限。

就算你做了皇帝,也还是李家的媳妇,武则天永远不能与李家决裂。
她虽然在洛阳立了武氏七庙,但照样得供奉长安唐太庙。
她的这个皇帝,也做得很是尴尬。
随着年龄衰老,另一个令她夜夜失眠的难题出现了,这皇位,传给谁呢?儿子?那岂不是费尽心机杀人如麻,夺过来玩了几十年最后又老老实实还给李家了吗?侄儿呢?天下人会服吗?就算天下人服气吧,可侄儿毕竟不如儿子亲啊,传给他不是一辈子替外人白忙活了吗?

狄仁杰看在眼里,心中可能暗暗好笑,但他还是慢慢等待着。
终于机会来了,一日武则天召狄仁杰等来解梦,说:“朕连夜梦到双陆游戏不胜,意味着什么呢?”仁杰不假思索答道:“双陆不胜,无子也。
这是老天给陛下示警啊!
太子为天下根本,根本动摇,天下危矣。
听说陛下想立武三思为后,姑侄与母子谁亲呢?陛下如果立庐陵王(被废的中宗李显,武则天亲生儿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如果立了武三思,他的家庙可不会祭祀姑母啊。
”武则天毕竟有了七十多岁,人老了多少会恢复一些人性柔情,听完后她眉头紧锁默默不语,也许,她还想听听别人的意见。

事前,狄仁杰便已经不露声色地做了工作。
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看着武则天一天天老迈,心中越来越惶恐,他们倒也知道自己的斤两,明白武则天驾崩之日便是自己的末路。
于是,他们向智者狄仁杰请教“自安之术”。
狄仁杰告诉他们,只有一个方法能长保富贵,那便是劝皇上将李显迎回洛阳,立为太子,你二人若能立此奇功,一旦李显继帝位,便有了迎立之功,任何灾难也不会降到你们头上了。
漂亮的二张听得眉飞色舞。

冰山下,地火暗暗涌动······

女人总是浪漫的,即使是七十多岁的武则天。
尘埃落定的那一刻也是安排得那么富有戏剧性。

一日,武则天专门召狄仁杰来商谈太子事,说到动情处,狄仁杰呜咽不已。
武则天背过身去,悄悄拭了拭眼角,沉吟片刻,柔声道:“还你太子!

帏幕缓缓拉开,现出了同样泪流满面的李显——武则天终于迎接儿子回朝了!
狄仁杰欣喜之极,拜舞称贺,大滴大滴的泪润湿了鲜红的地毯。

这一刻,史书记载:“卒复唐嗣”。

从地毯上挣扎着站起身来,狄仁杰觉得一种虚脱似的疲惫,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的使命终于完成了。
他算了一下,今年六十九了,他抬起头,看着皇帝也是满头白发一脸沟壑,他长长舒了口气。

又有两行热泪汩汩流下。

两年后,狄仁杰病重。

他知道自己已经无药可救,但他一点也不哀伤,因为他看着自己为大唐帝国搜集的药已经陆续下锅,天地间已经弥漫开来一阵阵浓郁的药香。

他很欣慰,因为自己为大唐保留了元气,可他已经等不到药效彻底发挥的那一刻。
但他似乎能看到那最后的一暮:一个孤独的老妇人蜷缩在深宫一角,听着门外传来狂喜的乐声,新人登基的锣鼓号角;她双目紧闭,面无表情,好像很安详,但全身似乎在黑色的大被底下瑟瑟发抖;寒风吹动檐间的铁马,发出冷冰冰的金属交击声,在鼓乐间很是刺耳。

他甚至能猜到把这位妇人送入深宫的人是谁。
张柬之,对,一定是他,这个湖北老头子,他是自己用在武则天身边的一味重药,药性刚猛。

他清楚记得自己向武则天固执地推荐这位老人的情形,直推着武则天把他任命为候选宰相方才罢休。

想起武则天,他猛地打了一个寒噤,他仿佛看到了一双能洞彻一切的眼,就像别人看自己的眼的感觉那样。
他忽然认为,武则天八成也是能猜到这一幕的,但她就是不说破,由着自己安排。

也许,武则天知道自己这么做都是为了大唐吧。

大唐是他狄仁杰的,也是她武则天的啊。
她武则天与世人斗了一辈子,终于来到了万仞绝壁脚下,再也无路。

回头,还是大唐;前方,将是更大的盛世。

大唐······狄仁杰喃喃念叨着,在药香中闭上了双眼。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武则天# 自己的# 大唐# 他的# 也是